《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等两大预制菜地方标准在广东正式实施 - 南方食品医药网
1
1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通知文件

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文件

《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等两大预制菜地方标准在广东正式实施
发布时间:2025-05-09 浏览次数:9901

2025年4月13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预制菜术语及分类》(DB44/T2603—2025)及《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DB44/T2602—2025)两项广东省地方标准正式施行。《预制菜术语及分类》是首个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后制定发布的地方性标准文件,内容不仅涵盖了主要原料和预加工方式,也明确了其为预包装菜肴产品,并规范了一系列预制菜相关术语,为广东预制菜产业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规范。

《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地方标准是广东省首批发布的预制菜省级地方标准,由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等39家单位共同制定,标志着广东在预制菜标准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作为标准起草的重要参与单位,凭借其在食品行业深厚的服务经验与前沿积累,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协会的参与不仅体现了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为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保障。

预制菜是粤菜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粤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为三大分支,在中国乃至全球饮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粤菜是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中国菜系。粤菜以选料广泛、制作精细著称,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纵然粤菜各分支菜式各异,包罗万象,但都体现出一个最大共同点——鲜。广东地区气候暖湿、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与数量宛如海边沙砾,养成了一种“不鲜不食”的文化讲究:食材要鲜、火候要鲜、调味要鲜、高汤要鲜。

如何将芳香四溢的鲜味保存下来且复现,是拦在粤菜发展路上的一道难关。如何拓展粤菜消费范围,让粤东人吃上粤西菜、让东北人喝上广东汤呢?预制菜产业给出了正解。预制菜以其便捷、健康和新鲜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预制粤菜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保证了菜品的营养和口感。这种便利性特别适合忙碌的上班族、学生以及老年人等群体,也满足了年轻一代对口味创新、高效便捷的饮食方式的需求。

除鲜味以外,传统粤菜制作过程复杂,包含蒸、炒、炖、煮、啫等烹饪方式,对厨艺的要求较高,这使得粤菜难以大规模传播和普及。现代生活讲究效率、节奏快,不少招牌粤菜工艺却因工序繁复、缺乏持续改良而逐渐失去消费市场、失去传承土壤。预制菜的出现为粤菜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工业化生产,预制粤菜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还简化了烹饪步骤,使省内外更多城市的消费者能够轻松享用到正宗的粤菜风味,传统粤菜师傅的经验在预制菜生产中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提到粤菜师傅,对于遍布全省各处的厨师而言,预制菜无疑为他们打开一道新的“升级之路”。自2018年广东乡村振兴会议上首提“粤菜师傅”工程,五年间评选了10个“粤菜师傅名村”,培训“粤菜师傅”44.6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91.6万人次,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2023年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首次将预制菜纳入比赛,设置单独奖项,体现出粤菜厨师人才队伍培养的新转向。显然,扎实的厨师资源将成为预制菜口味把握和新品研发的深厚内在动力,也再次证明了技术进步并不等于劳动力,反而是在更深层次中激发劳动力价值。

而从就业层面上升到宏观经济视角,广东作为食品工业强省,预制菜产业是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广东省“预制菜十条”等多项政策强力支持下,以超预期的速度完成了从“策源地”到“全链标杆”的升级,从“餐饮配角”到“消费新刚需”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省预制菜企业约 6400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8.9%,市场规模超700亿元。其中,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预制菜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有545家,占比约42%。2024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广东上榜企业最多。当前,广东预制菜行业以13%~14%的全国产值占比,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预制菜产业的兴盛加速了中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而粤菜正坐在这趟全球快车的头等舱上。广东发展预制菜的核心优势不仅是市场规模,更在于“美食文化+制造能力+开放基因”的融合——既依托粤菜底蕴抢占高端市场,又通过佛山装备、深圳创新、广州口岸实现“中国预制菜看广东”的产业号召力。在出口方面,广东预制菜以“金牌年菜”等爆品快速打开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品牌效应溢出国门,成功抢占广东出口食品第二把交椅。如今广东预制菜产业正加速“掘金”海外,得益于广东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消费市场”,吸引了全球人才和资源的汇聚,同时随着“湾区标准”体系打造、RCEP协定的实施等国内外支持性措施接踵而至,为广东预制菜产业迈向广阔的海外市场筑起经济高台。

预制菜品必须标示清晰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卫生的关切,主要指向以添加剂为主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包装标识缺乏成为商品信息披露不足的主要问题,例如,部分产品在配料表、致敏信息、主要食材重量等方面标示不全,消费者难以判断商品是否为预制菜、添加了什么食品添加剂,预制菜产业与消费者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演变成最终价值互换中一道“成见之山”。同时我国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晚,曾长期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原料来源和保存方式缺乏透明度,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疑虑。

广东以两项地方标准的实施有力地为消费者排忧解难。其中《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明确提到,粤菜预制菜商品的包装标识上除了需标注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之外,必须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等字样。如果产品属于特定的粤菜菜式,应使用准确的菜名体现粤菜特色,同时推荐标注食品安全追溯码、采用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标注食用或烹饪方法图解的粤菜文化宣传、粤菜制作生产工艺流程等二维码。

也就是说,随着新标准实行,消费者判断预制菜商品的难度将大幅降低。无独有偶,同样涉及食品外包装的两项政策文件由国家卫健委在3月27日正式发布:GB 7718-202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28050-202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同一时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在食品包装标识上强劲发力。这一套政策“组合拳”再一次证明食品安全既是全社会心之所向的理想高塔,也是千万不可触碰的最后红线,食品企业更需要拉紧心弦,仔细研究政策动向、及时参与相关培训,避免在食品外包装上“栽跟头”。

回到消费者的话题上,如何从根本消除消费者与预制菜之间的隔阂呢?第一步是把话说清楚。预制菜其实在餐饮行业早有雏形,在生产端叫半成品,在消费端叫冷冻菜肴。如今预制菜有了明确身份,根据《预制菜术语及分类》中的定义术语,预制菜即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产品。”而粤菜预制菜则被定义为“具有传统粤菜风味特色的广府菜、客家菜、潮菜等预制菜产品。”可见预制菜不是某种劣质品、下位替代品、低档次食品,反倒将烹饪过程囊括在精细化管控的加工环节,在流水线尽头等待运输的不只是食材原料,也能是直接上桌的美味菜肴。

如果说“鲜”是美味的极致,那它的对立面便是食品污染,它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问题,也是粤菜爱好者对预制菜工艺的怀疑点之一。消费者天然对“手工制作”有着莫名的信任,却忽视了隐含的卫生与污染隐患。食材在抵达各种餐饮后厨之前,经过了多级经销商的处理运输,过程中不仅食品食材的状况难以及时检测,监管手段也难以细致入微。相比于传统后厨加工,预制菜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降低了交叉污染和误操作的风险,同时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此外,预制菜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严格控制,如采用速冻技术、杀菌处理等,确保了食品在运输和储存中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同时流水线作业有利于减少食品浪费,尤其是在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损耗严重的背景下,预制菜的加工和运输便携性反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利用率,减少了因不合理的储存或加工导致的食品浪费。

标识虽小,效用却大。作为粤菜的发源地和预制菜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广东省此次发布的两项预制菜相关的地方标准,不仅规范了预制菜的术语分类和包装标识相关要求,还将进一步提升粤菜预制菜的整体品质和形象。食品企业更需应时而变,积极配合标准要求优化自身生产,将食品安全摆在第一线。